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

伐国曾闻用女戎,忍留妖丽汉宫中。
如知褒姒贻周患,须信巫臣为楚忠。
青冢不遗芳草恨,白沟那得战尘空。
解移尤物柔强虏,延寿当年合议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是宋代诗人郑清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不仅展现了郑清之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文学造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多方面内容:

  1. 诗人背景
  • 生平简介:郑清之,字德源,号安晚,宋庆元府鄞县人,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政治人物,曾历任国子学录、太学博士等职,与史弥远等人共策立理宗帝。
  • 文学成就:郑清之以其能文著称,与楼钥交好,并深受其赏识。他的文学作品多样,涉及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尤以七言律诗见长。
  • 历史评价:在历史记载中,郑清之因其政绩而受到赞誉,被后人铭记。他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显著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伐国曾闻用女戎,忍留妖丽汉宫中。如知褒姒贻周患,须信巫臣为楚忠。青冢不遗芳草恨,白沟那得战尘空。
  • 翻译解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上的王昭君和她的悲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弱点的批判。”忍留妖丽汉宫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异族女性的接受程度,”青冢不遗芳草恨”则揭示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和无奈。
  1. 主题思想
  • 历史反思:郑清之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对于历史上的一些决策和行为的反思。”忍留妖丽汉宫中”暗示了对于过度美化或美化异族形象的历史态度的批评。
  • 人性探讨:诗中的”青冢不遗芳草恨”以及”白沟那得战尘空”等句子,都在探讨人性中的某些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如何导致历史的悲剧。
  1. 艺术特点
  • 结构布局:郑清之的七言律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层次分明。每一句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体现了古代诗歌的高度成就。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青冢”“白沟”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1. 历史意义
  • 反映当时社会: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郑清之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问题。
  • 启发现代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思考。它启示人们要警惕历史的教训,珍惜和平与发展的机会。

《偶记赋王昭君谩录之》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诗作,也是郑清之文学才华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郑清之的思想、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和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