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际偶成

自愧端平村宰相,今为安晚野堂翁。
君恩全付闲身世,山水从容一笑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觉际偶成》是宋代诗人郑清之的作品之一

《觉际偶成》是郑清之在端平年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政治生涯的回忆,还反映了他对现世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淡然态度。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郑清之,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字德源,号安晚。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宰相到退隐的转变,其政治生涯颇为显赫。他曾任国子学录、太学博士等职,与史弥远同策立理宗皇帝,后因反对权臣,被贬为小元祐。绍定六年,郑清之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入朝,次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但不久之后,他便请求辞去官职。他在淳祐九年再次复相,至十一年退休。
  • 文学成就:郑清之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著称,有《安晚集》传世。他的诗词多反映其政治理想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其中不乏咏物抒怀之作。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觉际偶成》原文如下:“自愧端平村宰相,今为安晚野堂翁。君恩全付闲身世,山水从容一笑中。”此诗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政治生涯的反思以及对现世生活的超然态度。首句“自愧端平村宰相”回顾了诗人曾担任的政治高位,而“今为安晚野堂翁”则描绘了其晚年隐居的生活状态。第三句中的“君恩全付闲身世”反映了诗人对权力的态度,认为所有的恩宠都应放下,专注于个人的生活。尾句“山水从容一笑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即便是在自然之中也能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诗作于南宋端平年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局势多变的时代。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既有过辉煌的政治生涯,也有过被贬的无奈,最终回归平静的田园生活。
  • 个人经历:郑清之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从宰相到平民,再到隐居山林,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他的政治命运,也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念和哲学思考。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如“山川”“雪”等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同时也寓意深远,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语言风格:郑清之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善于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深邃的意义。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情感表达:通过对比过去的权力中心与现在的隐居生活,诗人展现了一种由盛转衰的人生感慨,以及对自由、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实又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郑清之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宋代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态度。
  • 启示意义:郑清之的诗句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学会从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反思过去的得失,珍惜现在的时光,展望未来的方向。
  • 影响传播:郑清之的诗歌因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词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人研究宋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觉际偶成》不仅是郑清之个人的诗歌创作,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