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晦夕梦中作偈觉但记其首两句遂于枕上足之录呈慧上人

是身本虚妄,觅主了无得。
谁知日用间,颠到由六贼。
茫茫前后际,生灭在空色。
贼去主人归,浑家不相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晦夕梦中作偈觉但记其首两句遂于枕上足之录呈慧上人》是宋代诗人郑清之的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梦境触发:诗中“正月晦夕”指的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的夜晚,而“梦作偈”则指诗人在梦中吟咏诗句。
  • 清醒时刻:“觉但记其首两句”,表明在梦中吟诵之后,诗人醒来仍能记忆所吟之内容。
  1. 诗句原文
  • 这首诗的原文是:“是身本虚妄,觅主了无得。谁知日用间,颠到由六贼。”这些句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人生与世界的真相,以及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 主题思想
  • 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身本虚妄、觅主了无得”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本质的认识。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虚幻不实的,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却始终难以找到目标。这种认识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和探索。
  • 对世界的洞察:诗人通过对“日用间、由六贼”的描述,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受到欲望和贪念的驱使,导致身心失衡。这种洞察揭示了世界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外界诱惑所迷惑。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郑清之以其精湛的语言功底,将复杂的哲学思想浓缩为简单的诗句,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到深刻的哲理。
  • 意境深远:《正月晦夕梦中作偈觉但记其首两句遂于枕上足之录呈慧上人》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梦境中的一幕,引发了对生命、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对生命真谛的探索和追求。
  1. 文学价值
  • 哲理性: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通过诗歌的形式,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人生智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影响力:作为宋代诗词的代表之一,郑清之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月晦夕梦中作偈觉但记其首两句遂于枕上足之录呈慧上人》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理解的佳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和哲学深度,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