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江湖自在身,而今骑马犯边尘。
宁无楚尾吴头梦,历遍燕南赵北春。
壮士似渠终有遇,衰年如我尚谁亲。
屈州抑县不伸里,老此嵚嵚可笑人。
寄燕山帅幕家侄季高一首
介绍
《寄燕山帅幕家侄季高一首》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时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外放知汝州(今属河南)。在赴任途中,途经陈州(今河南淮阳),与友人张敦诗相访,遂有赠答之作,其中《和张敦诗》四首之一就是这首。全诗如下: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寄身且喜得,失意还惊猜。顾我旧时冠,如今似蓬艾。
人生如逆旅,天道不酬勤。为子死至孝,求田问有无。
生儿当早立,有子正苦辛。今代虽殊事,古人所未见。
我欲乘风归,击楫耻独存。立谈皆胸臆,何异吐心肝。
赏析如下:
此诗写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当时作者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而被贬到汝州。这首诗是寄给在燕山幕府任职的侄子苏季高的。诗人在赴任途中经过陈州(今河南淮阳)拜访了张敦诗,并作此诗相赠。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四段。前两段为第一段,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己前途的忧虑;中间两段为第二段,表达了作者对侄子的期望和对侄子前途的关心;最后两段为第三、第四段,表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及立志报国的豪情。
第一段“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两句,写离家之遥远,归乡之无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接着用“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夜晚、淮南地区秋雨绵绵、高楼上传来大雁哀鸣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愁闷与无奈。
第二段“寄身且喜得,失意还惊猜”两句,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寄人篱下、寄人篱下却意外地得到了赏识和重用的喜悦心情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不安和担忧。接着用顾我旧时冠,如今似蓬艾两句,以古代的帽子比作现在的自己,比喻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已经变得很低贱了,如同蓬蒿一样。这既反映了自己的无奈,也暗示了自己的自卑感。
第三段“人生如逆旅,天道不酬勤”两句,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诗人认为人生就像是一个旅店一样,人们都是匆匆过客,无法长久停留;而天道则不会偏爱勤劳的人,因此勤奋并不能换来富贵。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第四段“为子死至孝,求田问有无”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侄子的期望和关心。诗人希望侄子能够孝顺长辈、忠诚守节,同时也希望侄子能够在生活上有所依靠和保障。这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看重和对侄子的关怀。
最后一段“生儿当早立,有子正苦辛”两句,表达了自己立志报国的决心。诗人认为如果能够早早地树立自己的事业目标,那么就能够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艰辛;同时,他也希望侄子能够早日建立自己的事业基础,不再像他那样辛苦奔波。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也表达了他对侄子的鼓励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