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常朝奉挽诗一首

岂弟临民契昔贤,政成终自弛蒲鞭。
暮年三径师元亮,故国扁舟老计然。
北陌东阡遗杖履,后冈前道锁风烟。
郎君秀美如圭璧,会有恩光贲下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仲常朝奉挽诗一首》是宋代诗人刘一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徐仲常朝奉挽诗一首》的作者,刘一止,字行简,号苕溪,祖籍湖州归安(今属浙江湖州)。他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给事中等职。因与秦桧交怨而罢官。他的诗作博闻强识,极富才华,有《苕溪词》流传后世。

  2. 诗歌原文:“岂弟临民契昔贤,政成终自弛蒲鞭。暮年三径师元亮,故国扁舟老计然。北陌东阡遗杖履,后冈前道锁风烟。郎君秀美如圭璧,会有恩光贲下泉。” 这首诗通过对徐仲常朝奉生前事迹的回忆和对其去世的哀悼,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怀念。同时,诗歌中也流露出对政治斗争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沉思。

  3. 文学价值:《徐仲常朝奉挽诗一首》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刘一止个人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诗中既有对友人生平的缅怀,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志向。

  4. 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徐仲常见的生平事迹的回顾,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死亡这一生命终点的深刻感悟。诗中的“岂弟临民”、“政成终自”等词语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生前政绩的肯定与赞赏,以及对友人人格魅力的赞美。

《徐仲常朝奉挽诗一首》不仅展示了刘一止作为一位文学家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以及文人对于生命、死亡、友情和国家的复杂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