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竹杖只圆光,此竹如何得许方。削得团栾无可笑,蓦然夺去亦何妨。
咄哉,得力处不在这个。
戏答益老寄方竹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戏答益老寄方竹杖》是宋代诗人楼钥的一首七绝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作者介绍:
- 楼钥,字大防,自号攻媿主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风格清新脱俗。楼钥在文学史上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被后世广泛传颂。他的作品在艺术形式和表达技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原文:
家家竹杖只圆光,此竹如何得许方。
削得团栾无可笑,蓦然夺去亦何妨。
咄哉,得力处不在这个。诗歌赏析:
家家竹杖只圆光,此竹如何得许方:“家家竹杖只圆光”描绘了竹子普遍而常见的形象,强调了竹杖的普及与常见。“此竹如何得许方”则表达了对这种普遍存在事物的质疑,暗示这竹杖可能并非真正符合“方”的标准。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削得团栾无可笑,蓦然夺去亦何妨:“削得团栾无可笑”描述了竹杖削成后的形状,虽然看似完美无缺,但诗人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方。“蓦然夺去亦何妨”则是说即使突然失去,也无需惊慌或担忧。这句话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豁达态度和对世事变迁的从容接纳。
咄哉,得力处不在这个:“咄哉,得力处不在这个”这句话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哲理,即事物的关键并不在外表或者表象,而是内在的本质和真实的状态。诗人通过这一诗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要追求事物的本质。
- 艺术特色:
- 简洁明快的语言:楼钥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风格使得诗歌容易理解和传播。
- 深刻的思想内涵:楼钥的诗词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理,让人在欣赏的同时得到启发和感悟。
- 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楼钥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影响与评价:
- 影响深远:《戏答益老寄方竹杖》作为楼钥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楼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才华,还为后来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 评价高度评价:《戏答益老寄方竹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因其艺术价值受到赞誉,更因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哲学观点而被后人称道。楼钥的这种超越时代的思考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瑰宝。
楼钥的《戏答益老寄方竹杖》不仅是他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篇,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楼钥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生活和自然时的独特视角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