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钱塘却寄姑苏太守

姑苏太守义何长,东泛仙舟已不忘。
更借洞庭湖上月,数宵相送到钱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到钱塘却寄姑苏太守》是宋朝诗人潘阆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自然景物之间的互动,以及作者对故乡、友情和旅行的深刻感悟。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析: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潘阆,字逍遥,号扶南子,唐朝末年著名诗人,与李贺并称“小李杜”。潘阆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其诗词多表现出对世事的感慨和对自然的向往。他的作品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 文学成就:潘阆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还擅长散文,其作品风格独特,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也有精湛的艺术造诣。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姑苏太守义何长,东泛仙舟已不忘。更借洞庭湖上月,数宵相送到钱塘。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情感状态。”姑苏太守”暗示了一种身份或职位,而”义何长”则表达了他对职责的坚守和不渝。”东泛仙舟已不忘”则透露出一种漂泊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对家乡的眷恋。”更借洞庭湖上月”则是借助自然景观来抒发内心的感受,而”数宵相送到钱塘”则展示了主人公的深情和不舍。
  1. 主题思想
  • 游子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如同一位游子,虽然身处异地但心系故乡。这种情感贯穿于整首诗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 自然之美:通过描写洞庭湖上的月色,潘阆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这种美也成为了连接主人公与故乡的纽带。
  • 人生哲思:诗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旅程的沉思。这些哲思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总结。

可以看出《到钱塘却寄姑苏太守》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与对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层次的审美空间,让读者在品味之余,也能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