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石隐之

独上危楼返照间,乱鸦群鸟噪回还。
故人岁暮在何处,空见千山与万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寄石隐之》的艺术魅力与情感深度

《寄石隐之》,这首诗作来自宋代,是潘阆的一首七言绝句。潘阆(约公元968年—1009年),字逍遥,广陵(今属江苏扬州)人,以卖药为生,并因其才华得以进入京师官场,后被赐进士及第。然而好权贵之交的他,最终因“狂妄”而被削去职务,但真宗时遇救,被任命为滁州参军。

《寄石隐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引人注目。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在夕阳余晖中回望的孤独场景;乱鸦群鸟噪动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潘阆通过这短短的四句诗歌,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故人岁暮在何处,空见千山与万山”,表达了一种深深的迷茫与无奈,以及对过往友情的怀念。此诗不仅是潘阆个人情感的抒发,更体现了宋代文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复杂心态。

《寄石隐之》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自然景物描写手法,即通过自然景象来隐喻人生的悲欢离合和社会的变迁。通过对夕阳、乱鸦、群鸟等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哲理与诗意的画面。

在欣赏这首诗时,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还能从中体会到宋代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这首诗不仅是潘阆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展现了那个历史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灵世界。

《寄石隐之》是潘阆的一首诗歌杰作,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