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拙

越冠齐瑟事皆非,疏拙惟甘与世违。
客路莺花愁里看,故山烟雨梦中归。
采薇有备淮南静,移粟无谋浙右饥。
纳纳乾坤须俊杰,湘翁只合制荷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疏拙》并不是一个公认的文学作品,而是由乐雷发所作、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诗作。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纷扰的不满。下面将详细介绍《疏拙》:

  1. 作者简介
  • 《疏拙》的作者乐雷发,他是一位清代的诗人和画家。据记载,乐雷发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文人赞赏,其画作多用笔简练,构图大胆,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神似。
  1. 诗歌原文
  • 山居·疏拙难堪应世情,余生赢得寄紫荆①。
  • 且无活计卷唇镢,尽有家私折脚鼎②。
  • 亭畔开池宜浣月,篱边种菊喜餐英③。
  • 敢云野况齐安养,差胜人间闲利名④。
  1. 诗歌赏析
  • 粗疏笨拙:诗中“疏拙”一词,体现了诗人对于粗疏笨拙生活方式的偏好。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对抗世态人情: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世态人情的不满和反感。在诗中,诗人以“柴荆”为简陋之门,以“卷唇镢”为生计工具,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 追求自然之美: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自然景物,如“浣月”和“餐英”,这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然之美的心态。他认为,自然界的美好高于世间的一切,是诗人心灵的寄托。
  1. 历史背景
  • 《疏拙》的创作背景与清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寻求隐逸之地来避世。乐雷发的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疏拙》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语言的朴实无华和意象的深刻。诗人运用了简约的语言和朴素的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 在艺术上,该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七言律诗要求诗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不仅考验了诗人的文学素养,也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1. 文化价值
  • 《疏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简朴生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社会意义
  • 从社会角度来看,《疏拙》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诗人通过对简朴生活的描绘,呼吁人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疏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