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

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
绵蛮巧啭花间舌,呜咽交流冰下泉。
常谓此声今已绝,问渠从小自谁传。
樽前笑我闻弹罢,白发萧然涕泫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是北宋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情趣。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主题:《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描绘了一次偶然听到古筝演奏的情景,通过这次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于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2. 诗歌结构: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从一开始的“不听哀筝二十年”到“常谓此声今已绝”,再到“问渠从小自谁传”,最后以“樽前笑我闻弹罢”作为结尾,展现了一个由静到动的情感变化过程。
  3.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例如,将不常听的悲怆筝声与偶尔听到的清脆琴音进行对比,以及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文化的传承进行对照。
  4. 文化背景:欧阳修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积极参与政治改革的思想家。因此,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5. 情感表达: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对过去长时间未曾聆听的筝声感到怀念;另一方面,他又对音乐能够再次回响感到惊喜和欣慰。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好诗,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波动,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