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

新花来远喜开封,呼酒看花兴未穷。
年少曾为洛阳客,眼明重见魏家红。
却思初赴青油幕,自笑今为白发翁。
西望无由陪胜赏,但吟佳句想芳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欧阳修不仅通过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以下将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散文成就卓著,与韩愈一起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文学成就:欧阳修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诗歌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他不仅是北宋诗坛的领袖,更是文坛改革的先驱。
  1. 原文赏析
  • 文章开篇即以“新花来远喜开封,呼酒看花兴未穷”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收到牡丹花信后的欣喜及观赏时的愉悦情绪。这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使人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眼中那盛开的牡丹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 “年少曾为洛阳客,眼明重见魏家红。”这句话透露出作者曾经在洛阳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那段岁月的怀念。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感慨。
  • “却思初赴青油幕,自笑今为白发翁。”则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从青涩时期到如今步入暮年,时光的变迁让人感叹不已。
  • 最后一句“西望无由陪胜赏,但凭书传意无穷”,透露出作者虽有心陪伴友人观赏牡丹,但因身在异地而不能如愿,只能通过书信将心意传达给朋友。
  1. 写作背景
  • 《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是在北宋时期创作的,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开放,文人之间的交流频繁。欧阳修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经常与各地士人进行书信往来,以此交流思想和情感。
  • 该诗作很可能是在收到友人寄来的牡丹花后所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欧阳修在这首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对牡丹花的描写,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 语言优美:整首诗的语言典雅而不失生动,用词考究而富有变化,使得整篇文章既有文学性又有音乐美。
  1. 历史影响
  • 文化传承:作为宋代文学作品,《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不仅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文学研究:此诗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学者们对其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对当代文学创作仍有参考价值。

《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篇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