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学诗僧惟晤

诗三百五篇,作者非一人。
羁臣与弃妾,桑濮乃淫奔。
其言苟可取,庞杂不全纯。
子虽为佛徒,未易废其言。
其言在合理,但惧学不臻。
子佛与吾儒,异辙难同轮。
子何独吾慕,自忘夷其身。
苟能知所归,固有路自新。
诱进或可至,拒之诚不仁。
维诗于文章,太山一浮尘。
又如古衣裳,组织烂成文。
拾其裁剪馀,未识衮服尊。
嗟子学虽劳,徒自苦骸筋。
勤勤袖卷轴,一岁三及门。
惟求一言荣,归以耀其伦。
与夫荣其虑,不若启其源。
韩子亦尝谓,收敛加冠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学诗僧惟晤》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学习诗歌的僧人唯晤的描写,表达了对知识、学术和学问的追求以及面对不同学术观点时的复杂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诗三百五篇,作者非一人。
    羁臣与弃妾,桑濮乃淫奔。
    其言苟可取,庞杂不全纯。
    子虽为佛徒,未易废其言。
    其言在合理,但惧学不臻。
    子佛与吾儒,异辙难同轮。
    子何独吾慕,自忘夷其身。
    苟能知所归,固有路自新。

  2. 诗歌鉴赏:《酬学诗僧惟晤》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诗歌创作,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与创新之间微妙关系的把握。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诗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学问和知识的普遍追求。

  3. 写作背景:《酬学诗僧惟晤》的创作背景是在宋代,欧阳修作为当时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动态和文化氛围。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认真态度和对于学问的执着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学价值的尊重以及对创新精神的支持。

《酬学诗僧惟晤》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反映宋代文化风貌的画卷。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还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