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无门未可凭,天教有口可无声。
莫嫌口解为身累,雁不能鸣反自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祸福无门未可凭,天教有口可无声。
莫嫌口解为身累,雁不能鸣反自烹。
《代百舌答》是宋朝诗人潘牥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自嘲。潘牥以百舌鸟自比,抒发了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以下将介绍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潘牥生活在南宋末年,面对金人的南侵和家国山河的破碎,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感慨。他身处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的时代,这种社会环境促使他以百舌鸟为象征,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体命运的沉思。
诗歌内容:诗中“祸福无门未可凭”,意指人生的祸福不是个人所能掌控的;“天教有口可无声”,则暗示虽有才能或意见存在,却不一定能被表达出来。这一对比强烈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无奈感受。
艺术特色:潘牥以百舌鸟自喻,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界的百舌鸟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深刻的隐喻。通过这种艺术手法,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心境,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代百舌答》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作品,也是潘牥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艺术结晶。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是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