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今已八十五,此去光阴能几多。
足病半生为我祟,目昏今日奈渠何。
也知乱膜无方法,正为耽书被折磨。
瞽者欲行须用杖,不如安稳坐盘陀。
次韵乐天目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乐天目昏》是宋代诗人滕岑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人生老去的感慨,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健康问题的忧虑。
诗中“百年今已八十五”直接点出了诗人的高龄,感叹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次韵乐天目昏》通过这一数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衰老时所经历的情感波动与心理变化。
诗中的“此去光阴能几多”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有限性,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紧迫和危机感。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中宝贵时光流逝的无力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的担忧和恐惧。
诗中的“足病半生为我祟,目昏今日奈渠何”表达了身体上的痛苦与不便给诗人带来的困扰。这不仅是个人身体上的不适,也是对生活质量下降的一种写照,反映出诗人在年老体衰后生活品质的下降以及对健康的忧虑。
诗中还提到了“也知乱膜无方法,正为耽书被折磨”,这不仅揭示了诗人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也反映了他因为沉迷于阅读而忽视了身体的需要,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诗人在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同时,也可能忽视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次韵乐天目昏》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衰老以及知识追求的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