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有远役呈野渡

月集相期在后旬,料应主席不寒盟。
方思北陆催行色,又为东风问客程。
鼓楫欲随芳草去,传杯须待绿阴成。
姑苏城外春光老,还许同舟载友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前有远役呈野渡》是宋代诗人卫宗武的作品。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卫宗武,作为一位宋代的文人,他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这首诗具有重要的意义。《清明前有远役呈野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还表达了他对友情和自然美景的珍视。卫宗武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清明前有远役呈野渡》一诗中,更通过其丰富的作品集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造诣。
  2. 原文赏析:《清明前有远役呈野渡》是一首描绘旅途风光与心情的诗。首句“月集相期在后旬”便透露出一种对友人相聚时刻的期盼。接下来的句子,“料应主席不寒盟”,可能暗指某种不易达成的约定或承诺,而“方思北陆催行色,又为东南问客程”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矛盾既源于对北方故土的思念,也源于对江南水乡的向往。诗中的“鼓楫欲随芳草去”和“传杯须待绿阴成”两句,更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春景图。
  3. 写作技巧:卫宗武在《清明前有远役呈野渡》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例如,“鼓楫欲随芳草去”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芳草”以生命,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此外,“姑苏城外春光老,还许同舟载友生”这两句,通过对姑苏城春天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清明前有远役呈野渡》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宋代诗歌。它不仅是卫宗武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宋代诗词艺术的重要文本。通过对其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