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妙寺偶成

孤寺萧然寄碧岑,尘无半点到僧门。
风传钟鼓万家县,山绕犁锄十里村。
一榻高眠慨今夕,八窗洞达纳乾坤。
此行梅月孤良觌,雨打寒林晚复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宣妙寺偶成》是卫宗武于宋代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崇,还通过自然景致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嚣的生活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原文
    翠玉光中藤拄杖,绿去丛里竹提舆。幽寻是处堪盘泊,绝胜当年五马车。

  2. 译文:在翠玉般的光华中,藤杖显得格外醒目;绿叶丛中,竹舆显得别具一格。无论是深山中的小径,还是湖边的小洲,都足以让人驻足欣赏,比起昔日车马喧嚣的繁华,这里的风景更为宁静而深远。

  3. 注释:《宣妙寺偶成》是卫宗武的作品。这首诗的原文、译文、注释以及作品赏析和评析等信息,都可以在相关的文学资源中找到详尽的介绍。

  4. 鉴赏:卫宗武通过对宣妙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画卷。诗中的“翠玉光中”与“绿去丛里”,形象地勾勒出了寺院周边自然环境的色彩与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平静。

  5. 评析: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卫宗武的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试图在纷扰的世俗生活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他个人生活哲学的一种体现。

《宣妙寺偶成》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卫宗武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