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夜半风雨来,板扉竹户如人开。
孤灯淡淡吹欲死,饥乌哑哑啼更哀。
青阳甫达诸火满,素志无伸华发催。
于呼闻道亦未晚,策骥千里毋徘徊。
夜坐风雨忽至
介绍
《夜坐风雨忽至》是南宋诗人黎廷瑞的作品。黎廷瑞,字祥仲,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他的创作生涯跨越了宋代的中后期,从度宗成淳七年(1271年)开始,直至元世祖至大元年逝世。他的诗歌多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
《夜坐风雨忽至》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诗中描述了一个山居人在风雨之夜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及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对于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从艺术表达上看,《夜坐风雨忽至》通过精细的意象选择和生动的动态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诗中的“山中夜半风雨来”,不仅传达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心境的转变。“孤灯淡淡吹欲死,饥乌哑哑啼更哀”则进一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象人性化,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文化背景来看,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要求诗人能够超越个人的感观经验,触及更广泛的思想与情感。黎廷瑞的诗歌创作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夜坐风雨忽至》便是这样一首集抒情、哲理于一体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映。
诗歌在语言上追求简练而不失深意。如“孤灯淡淡吹欲死,饥乌哑哑啼更哀”这两句,通过对比孤灯和饥鸟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在风雨之夜的孤独与无助。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真实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化。这样的语言艺术处理,使得整首诗歌在简洁中见深意,在浅显中寓真知。
诗歌的结尾部分也值得关注。诗人在诗的最后写道:“於呼闻道亦未晚,策骥千里毋徘徊。”这句话既是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道路的选择与期待。它鼓励人们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不断求索,勇敢前行。
《夜坐风雨忽至》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诗歌作品,也是了解南宋时期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体会到黎廷瑞作为一位文学家的艺术魅力及其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