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罗枢使挽词

扶日勋庸大,公胡遽止斯。
人间何可弃,天下尚堪为。
太史春秋笔,苍珉德政碑。
不遗毫发恨,尘宇自生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北林罗枢使挽词》是一首由唐代诗人萧立之所作,表达了对一位重要官员逝世的哀悼和对其一生贡献的肯定。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该诗作出自唐代诗人萧立之之手,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萧立之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 诗歌原文:《北林罗枢使挽词》的原文为:“扶日勋庸大,公胡遽止斯。人间何可弃,天下尚堪为。太史春秋笔,苍珉德政碑。”这首诗通过对逝者生前事迹的回忆与评价,展现了诗人对死者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评价。
  3. 诗歌鉴赏:诗中“扶日勋庸大”表达了对逝者在政治或军事上巨大成就的肯定;“人间何可弃”则反映了诗人对于死者留下的宝贵遗产及其在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认识;“太史春秋笔,苍珉德政碑”则暗示了诗人将逝者的生平比作史书记载的历史事件,而逝者也像一块不朽的石碑,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
  4.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历史文献中的“春秋笔法”和“德行碑铭”,赋予了诗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此外,诗歌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5. 文化意义:此诗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和反思。它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车轮是由那些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推动的,他们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尊重每一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6. 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首挽词,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在表达哀思的同时,也能体现出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理解。这种文化的传递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北林罗枢使挽词》是一首情感丰富、寓意深远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萧立之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