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以檄至九江杂赋

转枕移书就晚风,晴窗云掩树重重。
如何客里无诗得,日听鸣蝉夜听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以檄至九江杂赋》是一首宋诗,作者是萧立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与诗歌背景
  • 诗人简介:萧立之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多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据资料显示,萧立之生活在宋朝时期,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深受人们喜爱。
  • 创作背景:《九月以檄至九江杂赋》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来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九江的所见所感,以及在客居生活中的孤独与寂寥。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九月以檄至九江杂赋》的原文如下:“转枕移书就晚风,晴窗云掩树重重。如何客里无诗得,日听鸣蝉夜听蛩。”这简短的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 翻译:原诗翻译为中文大意是:夜晚,诗人将枕头搬动,换到窗边,让晚风拂过面颊。窗外,层层叠叠的树木被淡淡的云彩遮掩着,显得格外静谧。在这客居的日子里,诗人没有诗歌可作,只能聆听蝉鸣与蟋蟀的合奏,感受大自然的韵律。
  1. 诗歌的主题与表达
  • 主题:《九月以檄至九江杂赋》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开。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表达了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无法找到慰藉的心情。
  • 情感表达:诗中“日听鸣蝉夜听蛩”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听到的虫鸣声,这些声音成为了诗人孤独心灵的写照。此外,“无诗得”也反映了诗人在异乡无法找到慰藉的心情,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心中是普遍存在的。
  1. 艺术特色与价值
  • 艺术特色:《九月以檄至九江杂赋》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上。诗中的“转枕移书就晚风”等句子,不仅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会。
  • 文化价值:作为宋诗的代表之一,《九月以檄至九江杂赋》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也提供了研究宋代诗词创作的宝贵资料。

《九月以檄至九江杂赋》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情感的佳作,也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