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虚屯野次兵,不逢苻诏寿阳城。
愁云惨淡雨来急,鸣鹤一声天未晴。
雨中鹤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鹤唳》是宋代诗人薛季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创作背景:薛季宣,字士龙,号艮斋,是宋温州永嘉人,师从程颐的弟子袁溉。他曾任鄂州武昌令,保伍辑民,严备金兵,后因召为大理寺主簿而被除大理正,最终在湖州任上改常州未赴而卒。薛季宣以务实学风著称,反对空洞的义理之谈,专注于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实际问题,开创了永嘉事功学派先声。他的诗作多关注时政民生,展现了他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关注。《雨中鹤唳》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与自然现象交织下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原文:《雨中鹤唳·十万虚屯野次兵》全文如下:
十万虚屯野次兵,不逢苻诏寿阳城。
愁云惨淡雨来急,鸣鹤一声天未晴。
- 诗歌解析:此诗通过描绘一幅秋雨中的战场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首句“十万虚屯野次兵”描述了军队驻扎在野外的情形,暗示了军事上的空虚或无力。第二句“不逢苻诏寿阳城”则是说在这样沉重的政治与军事背景下,并未有好消息传来,增添了一层悲凉之感。第三句“愁云惨淡雨来急”,则形象地描绘了秋雨带来的凄凉氛围和战争的紧张气氛。最后一句“鸣鹤一声天未晴”则以鹤唳之声象征希望与宁静的缺失,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心中的不安与忧虑。整体上,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一个乱世中文人的忧思与无奈,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薛季宣的《雨中鹤唳》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历史和文化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文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