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秋葵

安肯向春阴,群然发锦林。
黄存秋后色,赤抱日边心。
喜附兰阶臭,羞夸菊砌金。
敢忘涓滴润,雨露不时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秋葵》是一首宋代诗人薛朋龟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秋葵这一植物在秋季的独特韵味与品格。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薛朋龟生活在宋朝时期,其创作《咏秋葵》时的背景应与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化氛围紧密相关。当时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自然景物的诗歌,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 文学价值:《咏秋葵》不仅展现了秋葵的自然美,更通过诗人的笔触赋予了它一种超脱尘世的孤高意境。诗中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比喻,将秋葵的形态、颜色以及在秋季中的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秋葵的生命力与美丽。
  3. 语言风格:薛朋龟用词简洁而富有力度,如“倾阳一点丹心在”,“玉儿本来洁”,这些句子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秋葵的特征,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
  4.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薛朋龟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他通过对秋葵与其他花卉特性的比较,突出了秋葵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身对于美好事物追求不落俗套的态度。
  5. 文化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秋葵这一自然物象的赞美,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界观察入微、感悟深刻的能力。这种对自然美的捕捉和表现,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6. 影响评价:《咏秋葵》因其细腻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受到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赞赏。许多学者和评论家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秋葵的经典之作,它不仅美化了文字,也丰富了人们对秋天的认识和理解。

《咏秋葵》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之美的诗歌,更是一份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加贴近自然,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