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南夫察院出台乡人荣其归拉余迎访因赋七言

囊封朝上暮身挤,谗口何如万目齐。
昔谓椒兰诚择地,今知萧艾适同畦。
波涛不动中流砥,风雨难喑晦旦鸡。
自著渔蓑厌趋谒,晨钟欣出郭门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潘南夫察院出台乡人荣其归拉余迎访因赋七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律诗。此诗描写了一位名叫潘南夫的察院官员在地方上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和尊敬,他回到察院时,乡亲们热情地迎接并邀请他来访的情形,因此他写下了这首七言诗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潘南夫察院出台乡人荣其归拉余迎访因赋七古

潘南夫,字子元,长安县人也。少有俊才,能属文,为州牧所重。

开元中,为河南府参军。尝谒王公,值公方食,辍饭延之,命坐与语。

公问曰:“君何能?”对曰:“解属文。”又问:“能属文者多矣,君于何独见称?”答曰:“唯谢安辈耳,其余皆暗劣,不能及也。”

王大惊曰:“吾得卿如此,犹欠十五人,但未知属文如何?”答曰:“谢安文辞宏丽,然贵尚清逸;阮步兵吐言天拔,然而溺于哀思;庚太真体致闲雅,然轻于针芥,复能伤物;景阳羽仪华丽,然无功德。且四贤虽各有美,类不涉于刺讥,故以为贵。”王曰:“善!”

后十年,迁河南尹。时有盗发古墓,发得一石匣,中有书一卷、钱百万、粟千石、布万端。

公乃发函读而视之。其辞云:今有盗发某氏冢,获钱谷布帛若干亿。

公览讫,笑谓吏人曰:“此盗之明也!吾昔为汝曹时,知盗有此人乎?然吾今日得而知之,亦由汝曹之力也。”因命悉以给贫民,仍散谷布于路。

又命取钱谷簿籍,阅之尽付贫民,仍贷其粟。

又命取布,令市缣彩百匹。使吏人持就市中货易之。

于是布帛充于道巷,人皆感悦,争来就买。

又命官人等数日,令吏人分部检校,若盗有漏隐者,随事纠擿奏闻。

于是境内肃然,莫敢犯者。

其后数年,忽有人诣阙诉云:“窃盗某甲等,潜匿在邑。

”即令推捕。

甲等遂窜伏于嵩山。

时公方登朝,未暇追讨。

会河南尹卒,摄左仆射杜兼济摄政,召问曰:“公前年盗发古墓,今岁盗匿嵩山。

”对曰:“窃恐盗不止,愿公速往按决。

兼济曰:“盗发之时,吾岂不知?但吾当时为汝曹力,不能穷究。

今既代矣,当须图之。”

于是密遣腹心数十辈,衣乌巾,被褐衣,执弓戟,伪作盗之形状,潜入嵩山,擒得其党。

于是内外肃然,莫敢犯者。

后数月,会昌二年二月丁巳朔,公薨。

明年三月壬申朔,盗发公冢。

发得石匣,内有书一卷,其末云:今有盗发某氏冢,获钱谷布帛若干亿。

又别纸书一通,云:今有盗发某氏冢。

公览讫,叹曰:“吾今终于此地矣!”

时同列共议曰:“今盗发公冢,得石匣、书、钱谷布帛,皆是公家物。

请发之以示众。”

公曰:“我死之日,子孙不得葬于斯地,吾恨也!”

遂葬于霸陵亭东北十余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