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节斋陈叔方寺丞

今时古君子,玉立众人间。
再世黄叔度,三生元鲁山。
把麾浑细事,忧国欲愁颜。
恨不频相见,空书谩往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节斋陈叔方寺丞》是宋代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将对《寄节斋陈叔方寺丞》进行深入分析:

  1. 诗词原文
    古今君子玉立人间,
    再世黄叔度,三生元鲁山。
    把麾浑细事,忧国欲愁颜,
    恨不频相见,空书谩往还。

  2. 诗词赏析

  • 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陈叔方寺丞深厚的敬意和怀念之情。诗中的“玉立”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陈叔方寺丞在众人中犹如玉石般高贵、坚毅的品质。
  • 诗歌表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深厚情谊,将陈叔方寺丞比作历史人物黄叔度和元鲁山,这种跨越时间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
  • 诗句中的“把麾浑细事,忧国欲愁颜”展现了陈叔方寺丞的政治抱负与爱国情怀。
  • 最后两句“恨不频相见,空书谩往还”,透露出诗人因各种原因不能频繁见面的遗憾,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书信往来中无法实现的深情。
  1. 写作背景
  • 《寄节斋陈叔方寺丞》的创作背景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可能是在宋室南渡时期,面对国家的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挫折,诗人感慨时光荏苒,而友人陈叔方寺丞却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激励着诗人不断前行。
  • 通过对陈叔方寺丞的赞颂,诗人可能也在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尽管现实环境复杂多变,但诗人始终坚守信念,渴望有朝一日能与朋友相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
  1. 诗词意义
  • 该诗词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一种精神价值的传承和发扬。它传递了一种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信念,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忘初心,坚持正义。
  • 在文化层面,《寄节斋陈叔方寺丞》反映了宋代诗歌的特点,即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社会责任感的强调。同时,它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友情和忠诚的高度重视。
  1. 创作手法
  • 该诗词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 诗中的意象选择也十分巧妙,如“玉立人间”、“黄叔度”、“元鲁山”等,不仅提升了诗歌的艺术性,也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深度。
  1. 艺术特色
  • 该诗词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 诗歌在结构上讲究严谨,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形成了完整的意境。
  1. 历史影响
  • 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之一,该诗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宋词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在文化传承方面,《寄节斋陈叔方寺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展现出来的担当与勇气。

《寄节斋陈叔方寺丞》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值得一读,更因为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