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日高卧,清风隔世尘。
凤麟不可见,猿鸟自相亲。
山木轮囷古,茶花冷淡春。
草荒门外路,常怕有来人。
同安子顺访茅庵道人凤凰麒麟不可见道人语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安子顺访茅庵道人凤凰麒麟不可见道人语也”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郑判官》。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
赠郑判官
李白
楚山秦地万里余,
绿树青冥人未居。
借问岭南一株柳,
曾经攀折几人手?
【赏析】
此诗写于天宝三载(744)。当时李白被贬为东晋越中永州(今湖南零陵)长史。在赴任途中经过湘江一带,他触景生情,写下这首七绝。
首句写诗人行经万里长途,来到南国,但眼前所见只是一片茫茫的秦岭山脉和湘水之滨,而那迢遥的中原故土却仍渺不可及。次句写诗人站在湘江西岸的高山上,举目望去,只见郁郁葱葱的山林遮天蔽日,仿佛是一条绿色的隧道,使人感到幽森森、寒飕飕。第三句写诗人询问岭南的一棵杨柳,是否曾在前人攀折它的枝条时留下过手印痕迹;第四句写这株杨柳,不知已经生长了多少代。诗人以“一株柳”喻指“万古”,言外之意是感叹自己虽生于乱世,但却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和人民。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把南方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北方荒凉的景色作了一番比较,从而突出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全诗构思新颖,意境开阔,想象丰富,语言明快自然,一气呵成,毫无斧凿之痕,显示出了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