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过麻姑山

山行十里少人家,客子贪程怕日斜。
倦坐松根需足力,轻风满面落藤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途过麻姑山》是宋代诗人戴炳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也蕴含了其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戴炳,字明辅,号紫阳子,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和学者。他的文学成就颇为突出,在宋代诗坛享有盛名。
  • 诗歌风格:戴炳的诗歌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悠远而著称,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与哲思,其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文人的生活情感。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山行十里少人家,客子贪程怕日斜。倦坐松根需足力,轻风满面落藤花。”
  • 译文注释:《归途过麻姑山》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山水画面。诗句中,“山行十里少人家”表现了诗人行走在山间小道上的孤独与寂寞;“客子贪程怕日斜”则揭示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感与紧迫感;最后两句,“倦坐松根需足力,轻风满面落藤花”则传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疲惫与自然的恬静之美。
  1. 诗词鉴赏
  • 意境描绘:此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宁静的自然景观,通过对旅途中小憩之地的描述,展现了旅途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感。
  • 哲学思考:通过对旅途中所见之景的描写,戴炳表达了他对生命无常、岁月易逝的认识,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切赞叹。诗中的“落藤花”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丽并存,引人深思。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墨客辈出,诗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诗歌强调个性表现与情感抒发,戴炳的诗歌便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 地域特色:作为南宋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戴炳的诗歌创作深深植根于当时的文化土壤之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戴炳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 结构布局:此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首尾呼应,给人以完整和谐之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1. 历史影响
  • 后世评价:戴炳的诗歌因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后世许多文学家和研究者的高度评价,被后人广泛传诵。
  • 影响传承:戴炳的诗歌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诗人在创作中都借鉴了他的一些艺术手法与思想理念,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归途过麻姑山》不仅是戴炳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宋代诗歌的美学特点和文化成就。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戴炳的作品中汲取灵感,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