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乐道

凤凰台下芳林合,鸭子陂中绿水深。
不惜清光输曲沼,欲将幽韵伴鸣琴。
馀波及晋良惭昔,春服沿沂正在今。
洗耳濯缨何足道,愿同沉醉复高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和乐道》是宋朝诗人韩维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沉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豁达。下面将对《再和乐道》作更深入的解析:

  1. 诗歌原文
    凤凰台下芳林合,鸭子陂中绿水深。
    不惜清光输曲沼,欲将幽韵伴鸣琴。
    余波及晋良惭昔,春服沿沂正在今。
    洗耳濯缨何足道,愿同沉醉复高吟。

  2. 作者简介

  •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公荐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制诰,累迁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神宗时拜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加检校太师。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拜司空兼昭文馆大学士,进金紫光禄大夫。元祐初拜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罢为镇东军节度使。
  • 在政治生涯中,韩维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南方,后得赦免。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尤以五律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1. 诗歌解析
  • 凤凰台与鸭头陂:诗中的“凤凰台”和“鸭子陂”都是地名,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景象,前者可能象征着高贵与荣耀,后者则暗示着宁静与深邃。两者的结合,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也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即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一片静谧之地。
  • 清光与幽韵:诗人用“清光”和“幽韵”来形容自然之美,强调了其超越尘世的纯净与高雅。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于和谐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
  • 余波与春服:诗句中的“余波”和“春服”分别指代了过去的记忆和眼前的现实,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流转的感慨和对于时间的珍惜。
  • 洗耳与高吟:最后两句,“洗耳濯缨何足道,愿同沉醉复高吟”,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俗纷扰时的超然态度。他认为,那些虚名浮利并不值一提,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自由与超脱。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对于自我价值的坚守。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哲宗时期,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动荡之中,政治腐败、官僚风气败坏。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诗人韩维在政治上虽然有一定的建树,但最终选择退隐江湖,远离官场的纷扰。这种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从而更加珍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再和乐道》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态度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生命真谛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