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侯官知县吕宣德

鸭子陂边昔并游,别来频见藕花秋。
十年已惯身萧散,百里空嗟手滞留。
道在岂常忘塞马,机闲真可伴沙鸥。
平时几案应多暇,还有妖歌近耳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侯官知县吕宣德》是宋代诗人韩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之下。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及个人情感的重要文献资源。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解读韩维的这首《寄侯官知县吕宣德》:

  1. 作者介绍
  • 韩维(1022年—1073年),字持国,号南阳,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祖籍宋开封雍丘(今河南省开封市)。韩维出身名门,父亲韩绛曾担任辅政大臣,但因故未能中进士。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学业,通过推荐入仕,后历任多个重要官职。
  • 在英宗、神宗两朝期间,他曾历任汝州知州、开封府尹、许州刺史等职,并在熙宁七年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曾被分司南京,最终以太子少傅的身份退休。
  1. 诗词原文
    鸭子陂边昔并游,别来频见藕花秋。十年已惯身萧散,百里空嗟手滞留。道在岂常忘塞马,机闲真可伴沙鸥。平时几案应多暇,还有妖歌近耳不。

  2. 主题内容

  • 诗歌开篇“鸭子陂边昔并游”,描绘了与吕宣德昔日在鸭子陂边游玩的愉快情景,地点的选择既具生活气息又富有诗意,生动展现了两人之间的友情。
  • 接着,“别来频见藕花秋”表达了诗人对吕宣德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提到“藕花秋”这一景象,不仅点明了季节,也隐喻了两人友情的变迁,反映了诗人对旧日时光的怀旧与不舍。
  • “十年已惯身萧散,百里空嗟手滞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十年来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而如今却被职务所困扰,无法如愿以偿地自由行动。
  • 最后两句“道在岂常忘塞马,机闲真可伴沙鸥”表明,尽管身处官场,诗人仍保持着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认为只有在远离世俗喧嚣的环境中,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意义。
  1. 写作风格
  •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过去共同游玩的回忆和对当前生活的抒发,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厚的情感。
  •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与抒情性,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可能变化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离别或回忆,而是包含了多重情感与寓意。

《寄侯官知县吕宣德》作为一首反映宋代官场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的窗口,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