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倾鸣凤,鸣凤邀高翔。
微虫缕众叶,玲珑秋日光。
本性苟不易,憔悴庸何伤。
和晏相公触事成咏四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晏相公触事成咏四首》是北宋时期的韩维所作,而非南宋的晏殊。这首诗共四首,每首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不同事物的观察与感悟。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 诗的原文及翻译
- 栟桐结双根,皮附若毛氄。 描述了梧桐树结着双根,其表皮如同细毛般的蓬松状态。
- 乘秋一剪剥,碧叶始竦竦。 描绘了秋风一过,梧桐的叶子被修剪,呈现出新长出的样子。
- 岂识山中木,终年自拥肿。 表达了诗人对常年生长、无休止扩张的山中树木的感慨。
- 种竹患不多,既多亦为苦。 反映了种植竹子时面临的数量问题及其带来的烦恼。
- 长根走地脉,凌突败垣堵。 描述了竹子的生长方式,其长根会破坏地面建筑的结构。
- 作品背景与创作意图
- 创作时间:《和晏相公触事成咏四首》是韩维在担任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文学创作。
- 作品性质:这些诗作是韩维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反思,通过咏物表达自己对生活、政治和社会的看法。
- 文化价值与意义
- 反映自然美:韩维通过对梧桐、竹子等自然物的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 体现哲理思考:这些诗作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蕴含着诗人对于生命、成长、环境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韩维的《和晏相公触事成咏四首》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和审美价值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