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之出示其祖岐公墨迹及惠崇小景且和前韵复次答之

壁上春江万顷宽,锦囊遗墨幸重看。
功名世路真多畏,贫贱交盟敢自寒。
新有诗声见侯喜,尽摅怀抱得苏端。
极知鼎食君家旧,未厌堆盘苜蓿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亚之出示其祖岐公墨迹及惠崇小景且和前韵复次答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与陈季常(陈慥)同游于惠山灵岩寺,在惠崇的小景画前观赏时,陈季常请苏轼题诗作答,苏轼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首联“岐公墨迹古所稀,惠崇小景今复开”表达了苏轼对岐公墨迹的珍视以及对惠崇小景画作的赞赏。他认为岐公的墨迹古稀难得,而惠崇的小景画作则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能够欣赏到古代的艺术之美。

颔联“我昔从君游惠山,目击道人扫花去”回顾了诗人曾经与陈季常一起游览惠山的经历。当时,他们看到了道人清扫花草的场景,这种场景让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颈联“忽逢佳士陈季常,为我一挥清庙词”描述了诗人遇到陈季常这位才华横溢的人后,与他共同创作了一首表达敬意和赞美之情的诗歌。

尾联“我亦无心爱尘埃,但将清庙付渠诗”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然态度,他并不关心世间的功名利禄,只是将心中的清庙寄托给了陈季常的诗歌。这种超然的态度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淡然处世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