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苏季真赴湖北宪司属官

忆昔闻君未相识,春雨系船吴市侧。
逆风白浪不成行,坐听亲朋谈历历。
岂意飘零晚相见,俱捧江东从事檄。
拙鸠未省厌榆枌,威凤谁令安枳棘。
今年喜君若有遇,去我还为远行役。
一樽忍话故园事,童稚吁嗟发今白。
君家声名塞宇宙,翰墨纵横富奇策。
未容世职践明光,聊佐輶车司郡国。
衡山洞庭忽在眼,禹牒黄车有遗迹。
诗成不用吊灵均,为访桃花招隐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苏季真赴湖北宪司属官》是宋代诗人韩元吉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韩元吉:韩元吉(约公元1118年—约公元1187年),字无咎,号南涧,汉族,高阳(今河北省邢台市)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与辛弃疾并称为“辛韩”。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作品影响:韩元吉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深沉,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的作品不仅在宋代受到推崇,而且在后世也备受赞誉。
  1. 诗词原文及赏析
  • 诗词原文:《送苏季真赴湖北宪司属官》是韩元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忆昔闻君未相识,春雨系船吴市侧。逆风白浪不成行,坐听亲朋谈历历。岂意飘零晚相见,俱捧江东从事檄。”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苏季真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
  • 诗词赏析: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离别的画面。首句“忆昔闻君未相识”回忆了两人初次见面的情景,那时彼此尚且陌生,如同春风中的雨滴一般,只能默默地系在船边。次句“逆风白浪不成行”描绘了当时的困境,逆风和白浪使得船只难以前行。第三句“坐听亲朋谈历历”则展现了他们在一起时的情景,亲朋们的谈话仿佛就在眼前回响,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亲切。最后一句“岂意飘零晚相见,俱捧江东从事檄”透露出诗人对重逢的喜悦和感慨,尽管时间已经改变了许多,但两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整首诗情感充沛,充满了对朋友的怀念和不舍之情。
  1. 写作背景
  • 《送苏季真赴湖北宪司属官》的创作背景是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当时,南宋朝廷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国势岌岌可危,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韩元吉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苏季真的深深思念和担忧之情。
  • 韩元吉深知苏季真即将前往湖北担任宪司属官,这一职位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韩元吉在诗中表达了对苏季真的关心和祝愿,希望他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表达友情的深厚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韩元吉通过对两人初次见面的回忆、共同经历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他对苏季真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
  •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韩元吉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他通过描述苏季真的职责和使命,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能够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韩元吉巧妙运用了“春雨”、“逆风”、“白浪”、“江东”等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对比手法: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忆昔”、“岂意”),韩元吉成功地突出了两人关系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这种对比手法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哲理性。
  1. 文化意义
  • 传承文化:韩元吉作为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他的诗词作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送苏季真赴湖北宪司属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 弘扬国学:韩元吉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他的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这也有助于弘扬国学精神,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送苏季真赴湖北宪司属官》是韩元吉的一首经典之作,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不舍之情。这首诗不仅是韩元吉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欣赏这首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