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崔国博西亭喜雨

暑雨滂然仅作霖,连宵殊未扩阴森。
全祛下土将焚患,尽识高穹不忍心。
斗厌埃氛开众目,了无烦热自吾襟。
当轩倍胜松风过,何必清音一弄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和崔国博西亭喜雨》是宋代诗人韩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与友人相聚的喜悦。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韩琦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次韵和崔国博西亭喜雨》全文如下:

暑雨滂然仅作霖,连宵殊未扩阴森。
全祛下土将焚患,尽识高穹不忍心。
斗厌埃氛开众目,了无烦热自吾襟。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雷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的“暑雨滂然仅作霖”描绘了夏季雷雨的猛烈,但很快就平息,给大地带来清凉。而“连宵殊未扩阴森”则形容这场雨持续的时间很长,直到深夜都没有减弱,给炎热的夏日带来了一丝凉意。

“全祛下土将焚患”表现了雷雨的强大力量能够消除干旱带来的灾害,保护农田不受火灾之害。“尽识高穹不忍心”则是说天空中的乌云被雷声驱散,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对人间疾苦的同情和关怀。这里的“不忍心”指的是天公的慈悲之心,不愿看到人们遭受苦难。

最后两句“斗厌埃氛开众目,了无烦热自吾襟”,进一步强调了雷雨过后,空气变得清新,人们的烦恼也随之消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夏日雷雨的自然景观,更通过自然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次韵和崔国博西亭喜雨》不仅是一首描绘夏日雷雨景象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刻画,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道德品质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