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频月晦峰峦,一雨民心万事宽。
救彻旱苗充岁望,洗开山色与人看。
半天横示全秦壮,积雪高连太白寒。
欲识众多欣幸意,送湫歌舞满长安。
送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湫》是宋代诗人李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主要通过描绘水文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谐与人世关系的思考。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是典型的宋诗风格,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送湫》中,李石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物来象征社会的和谐与个体的境遇。例如,“天上妥雨水鸣渠”和“九峰仙官梅子真”,通过天空、雨水和仙官梅树这些意象,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而“彭民怨龙不怨人,龙则有职谁之失”则反映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首诗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引申出对于社会和政治现象的看法。比如,“今年水来雨不集,彭民不及江中鱼”,反映出自然灾害给民众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这种表达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正和资源公平的重要性。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送湫》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审美取向。《送湫》中的诗句“去年作堰今请湫,二者兼得苏彭民”,“卧听萧萧响疏竹”等都体现了宋代诗歌追求自然美、情感真挚的特点。
在艺术形式上,《送湫》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是古代中国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七言律诗通常结构严谨、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能够很好地展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李石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也传达了一种美学追求,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送湫》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古典诗歌,更是宋代文学艺术的一个缩影。它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