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定林寺

定林何有惟修竹,急唤清樽趁午阴。
曲槛以南青嶂合,高堂其上白云深。
人犹未识官曹意,风自能披我辈襟。
是夜琴弹醉翁操,笑呼明月作知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定林寺》是宋代诗人韩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定林寺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于佛教禅宗圣地的历史与文化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韩驹:字子苍,号陵阳先生,北宋诗人,曾于徽宗政和初以献颂补将仕郎,召试后赐进士出身。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词创作上,尤其擅长七言律诗,风格清新脱俗。
  •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有“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美誉。杨万里的诗讲求活法,自成“诚斋体”,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反映民间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1. 诗歌原文
    定林何有惟脩竹,急唤清樽趁午阴。
    曲槛以南青嶂合,高堂其上白云深。
    人犹未识官曹意,风自能披我辈襟。
    是夜琴弹醉翁操,笑呼明月作知音。
  2. 诗歌背景与意义
  • 历史背景:定林寺作为南朝佛教禅宗圣地、金陵名刹之一,历史上高僧辈出,达摩祖师曾于此参禅,留下了“达摩崖”等历史古迹,在佛教界享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美誉。
  • 文化内涵:这首诗通过描绘定林寺的自然景观和禅宗氛围,反映了诗人对佛教禅宗文化的尊崇及对自然美的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学思想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定林何有惟脩竹,急唤清樽趁午阴”描绘了竹林中清幽的氛围和阳光明媚的情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山林之中。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定林寺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禅宗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整首诗流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韩驹和杨万里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宋代文学宝库,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思想启示:两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文化风貌,也启发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游定林寺》不仅展现了韩驹和杨万里两位诗人对自然之美和文化传统的深厚情感,还反映了他们对人生境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宗教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启迪。读者可以从中汲取智慧,领悟人生的真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