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寂堂

虎卧文公庐,鸟巢道林室。
本自无俗喧,何由辨真寂。
逃溺必登山,避燔必趋泽。
君看好静人,万虑固未息。
是心傥已刳,对境起亦得。
上人早闻道,晚顺世间迹。
振衣下灵岩,飞锡来上国。
高堂亦何有,万卷绕四壁。
客来倚风廊,晤语终日夕。
莫言门如市,中有忘机客。
吾曹诗酒污,此道谁目击。
唯应寂时趣,独有清士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中寂堂》是宋代诗人韩驹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介绍
  • 韩驹简介:韩驹,字子苍,号南涧,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其诗作多有反映社会现实和哲理思考的内容。
  • 诗歌风格:韩驹的诗歌以简洁明快著称,善于运用生动的自然意象来表达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看法。
  • 历史背景:创作《题中寂堂》时,正值宋室动荡之际,韩驹借此表达了他对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虎卧文公庐,鸟巢道林室。
    本自无俗喧,何由辨真寂。
    逃溺必登山,避燔必趋泽。
    君看好静人,万虑固未息。
    是心傥已刳,对境起亦得。
    上人早闻道,晚顺世间迹。
    振衣下灵岩,飞锡来上国。
    高堂亦何有,万卷绕四壁。
  • 翻译
    文公庐是文公的居所,道林室是修行者的住所。
    我们自然没有世俗的喧嚣,如何能辨别真正的宁静?
    逃避灾难的人必然要登上高山,避开火灾的人必然要奔向水源。
    好的安静的人,所有的忧虑都不会停止。
    如果内心已经被净化,面对外界的诱惑也能保持清明。
    上人在早年就听闻了这个道理,但晚年还是顺从了世间的生活。
    振衣下到灵岩山,飞锡来到达国寺。
    高高的殿堂也有什么,四周环绕的都是书籍。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题中寂堂》使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虎卧文公庐”,形象地描述了隐士的高洁生活;“道林室”则象征着修行者的清苦与孤独。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以及对真理和内在平静的探索。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心无旁骛的精神状态。
  1. 文化意义
  • 哲学思想: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哲学和精神追求的独特见解,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 社会影响:作为宋诗的代表之一,《题中寂堂》影响了后世很多文人的创作,成为研究宋代诗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 教育价值:通过对《题中寂堂》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通过对《题中寂堂》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韩驹作为宋代诗人的才华和深度,也能够体会到这首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