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岁厌凡子,结交惟道人。
况此丧乱中,益信空门真。
老深龙岫来,意恐非常鳞。
与语果英特,掣电翻机轮。
岩头路久绝,赖尔拈提新。
莫言兹山小,是间无一尘。
生逢世道难,无地置此身。
何当架茆竹,永托芭蕉邻。
送深老住芭蕉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深老住芭蕉寺》是韩驹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是诗人对于友情的颂扬,也透露出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佛教空门真谛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关于《送深老住芭蕉寺》的相关介绍:
作者简介:韩驹,字子苍,宋代仁寿(今属四川)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在宣和年间为元祐曲学,并提举江州太平观,后于公元1135年去世。韩驹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送深老住芭蕉寺》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韩驹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北宋末年的社会动乱和政治腐败使得许多文人感到前途渺茫。在这种背景下,韩驹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不满以及对空门真谛的向往。他不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还通过诗歌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深刻的人生感悟。
主题思想:韩驹的《送深老住芭蕉寺》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老友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其遁入空门的感慨。在诗中,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与老友相聚的情景,并通过对“龙岫”、“岩头”等自然景观的描述,传达了自己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和对佛法真谛的坚信不移。
韩驹的《送深老住芭蕉寺》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谊与对空门真谛向往的佳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赏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