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曾通判登拟岘台

朝携筇杖来,瞑倚胡床坐。
循墙读遗碑,岁久苔藓涴。
烈风无时休,于兹验真个。
曾郎吐佳句,势突黄初过。
交游得诗流,吾侪可相贺。
念昔逢大梁,一别九钻火。
再见疑前身,居然客愁破。
世久无若人,子岂伯休那。
千山厌露宿,一壑期云卧。
子少方鹏骞,吾衰作鸢堕。
篇成不敢出,畏子诗眼大。
惟当事深禅,诸方参作么。
文章真绮语,季绪徒琐琐。
安得京口归,秋江细扶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曾通判登拟岘台》是一首宋代诗人韩驹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与友人曾通判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感慨,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朝携筇杖来,瞑倚胡床坐。
    循墙读遗碑,岁久苔藓涴。
    烈风无时休,于兹騐真箇。
    曾郎吐佳句,势突黄初过。
    交游得诗流,吾侪可相贺。
    念昔逢大梁,一别九钻火。
    再见疑前身,居然客愁破。
    世久无若人,子岂伯休那。

  2. 诗歌赏析

  • 情景交融:韩驹通过描写攀登拟岘台的过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场景中。诗人在山巅上静心阅读,岁月的痕迹让古石显得更加沧桑,但正是这种历史的沉淀赋予了诗歌更深远的意义。
  • 情感表达:此诗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登高活动,更是对友情的一次珍视。诗人在与朋友共赏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生活的感慨。
  • 艺术特色:韩驹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烈风无时休”象征着人生的坎坷和不屈,“岁久苔藓涴”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这些细腻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文学昌盛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感悟。
  • 个人经历:韩驹本人可能有着丰富的旅行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可能曾在年轻时登过高山,感受过自然的壮美。这样的经历使他有机会创作出这首充满诗意的作品。
  • 友情主题:这首诗也展示了友谊的力量。诗人与曾通判共同登台,彼此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交流成为了诗歌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次韵曾通判登拟岘台》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友情、人生和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于热爱文学的朋友们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值得品味和学习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