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通理邀游南湖

不踏南湖路,端居两见春。
浮花空过眼,浊酒漫濡唇。
曳杖惟今日,开樽有故人。
何须推物理,行乐及佳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黄通理邀游南湖》介绍

作者简介

《黄通理邀游南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谢逸。谢逸,字不详,号东山,生于南宋,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于世。

原文及译文

《黄通理邀游南湖》原文如下:

不踏南湖路,端居两见春。
浮花空过眼,浊酒漫濡唇。
曳杖惟今日,开樽有故人。

译文为:我不走过南湖的路,静坐两日看春色;浮光掠影般的花朵在眼前飘过,浊酒沾湿了我的嘴唇。

作品赏析

《黄通理邀游南湖》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自然画面。首句“不踏南湖路”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也反映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心境。第二句“端居两见春”,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喜爱和留恋,以及内心的平和与满足。第三、四句“浮花空过眼,浊酒漫濡唇”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享受。最后一句“曳杖惟今日,开樽有故人”,则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背景与意义

此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根据诗中的描写,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闲适的生活中创作的,或者是在一次与友人的相聚中所作。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和享受快乐。

名家点评

《黄通理邀游南湖》得到了许多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高度评价。例如,有的评论家认为此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目前没有确切的考古发现或历史资料支持,因此其创作时间无法考证。但从诗歌内容来看,它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安定,文人墨客多有雅集饮酒作乐的生活情景。

作品赏析

《黄通理邀游南湖》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更深层地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诗中的“不踏南湖路”象征着作者选择一种更为内省和宁静的生活方式;“端居两见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珍惜以及对四季变换的敏感。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美好愿景。

文化价值

《黄通理邀游南湖》作为宋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了解宋代文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窗口,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和美学理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的结合,进一步探索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