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状元监丞赴阙

诏命虽殊异,行装亦等闲。
蓬壶如得路,藜杖似归山。
赴约过嵩岭,辞家到竹关。
从兹位清峻,野客转难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孙状元监丞赴阙》是宋代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歌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卒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尤其擅长作诗。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世广泛传颂。
  • 作为一位多才的文学家,魏野的作品涵盖了诗、词、文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诗最为著名,其作品深受后世学者和文人的喜爱。
  1. 诗歌原文
    诏命虽殊异,行装亦等闲。
    蓬壶如得路,藜杖似归山。
    赴约过嵩岭,辞家到竹关。
    从兹位清峻,野客转难攀。
  2. 诗歌注释
  • 蓬壶:此处指仙境或仙居之地,常用来比喻高远的理想境界。
  • 藜杖:即藜杖,一种用藜草编织的棍子,常用于行走或旅行时支撑身体。这里比喻孙状元监丞即将踏上仕途,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挑战。
  • 嵩岭:嵩山的山岭,这里可能是指孙状元监丞前往的地方。
  • 竹关:竹子编成的门,象征清幽和宁静。这里可能是指孙状元监丞离开家乡的地方。
  1. 诗歌赏析
  • 此诗通过对孙状元监丞赴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诗人通过“诏命虽殊异,行装亦等闲”表达了无论朝廷有何旨意,孙状元监丞都能坦然面对的态度;“蓬壶如得路,藜杖似归山”则寄寓了对孙状元监丞未来官场生涯的美好期许,希望他能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最终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
  •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既反映了诗人对孙状元监丞的期望,也展示了魏野诗歌的艺术魅力。
  1. 写作背景
  • 《送孙状元监丞赴阙》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诗中的用典和意象,可以推测这是在北宋时期完成的。当时科举制度盛行,许多士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投身官场,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宴会或者赠别场合中创作的。
  1. 历史影响
  • 虽然魏野生活在宋朝,但这首诗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宋初文人的精神风貌,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 魏野的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在国际汉学和中国文化研究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外国学者和学者都对他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这首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1. 现代评价
  •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送孙状元监丞赴阙》被认为是魏野诗歌创作的高峰之作。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都被高度赞赏和研究。
  1. 现代应用
  • 虽然《送孙状元监丞赴阙》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仍然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需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魏野的《送孙状元监丞赴阙》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无论是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有所了解,还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有所体验,这首诗都值得一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