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门窦寺丞见寄

风情不独少人同,满腹书宁愧郝隆。
职务恰如波正急,辎囊长似狱长空。
柳藏衙树侵堤绿,旗插楼船照岸红。
见说公馀无一事,题诗多在禹祠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魏野的《和三门窦寺丞见寄》是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作者
  • 魏野简介: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出生于陕州(今河南陕县),是一位著名的宋代诗人。他以宋初著名隐逸之士闻名,真宗时被召见,不赴任。他的诗风深受晚唐影响,效仿贾岛、姚合,追求平淡闲远的风格。其代表作之一便是《和三门窦寺丞见寄》。
  • 诗歌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内容可以推断,它可能是在魏野任三门窦寺丞期间所写。当时他与三门窦寺丞的交往密切,并有诗词往来之作。诗中反映了他对公务生活的体验和感慨,以及他在私生活中的情趣。《和三门窦寺丞见寄》作为魏野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他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1. 诗意内容
  • 意境描绘: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比如“柳藏衙树侵堤绿”,描绘了衙门周围的柳树随风摇曳的景象;“旗插楼船照岸红”,则展现了船只上飘扬的旗帜和岸边的美景。这些景物的描写不仅美化了诗句,也为读者营造出一个生动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的“风情不独少人同”表达了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感慨。而“满腹书宁愧郝隆”则表明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仍自诩为学识渊博之人,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态度。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
  1.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魏野的《和三门窦寺丞见寄》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著称。该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律诗这一古典诗歌体裁,语言平实却富含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这首诗在内容上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境遇的思考。
  • 历史地位:《和三门窦寺丞见寄》在宋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魏野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宋代文人心态的一个缩影。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评论家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与解读,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
  1. 鉴赏分析
  • 主题思想:从整体上来看,《和三门窦寺丞见寄》的主题思想是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辎囊长似狱长空”比喻为官员的清贫生活,用“旗插楼船照岸红”象征着官场的繁华与个人的孤独。这种对比鲜明的写作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相关人物
  • 三门窦寺丞:在这首诗中,“三门窦寺丞”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官职或身份,但具体信息不详。魏野在诗中提到这位友人,可能是在描述他们之间的友谊以及彼此间的互动。
  • 其他文人: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提到其他文人,但从魏野的生平经历来看,他与当时的文人雅士有一定的交往。这种文人交往在当时的文化圈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有助于诗歌创作的交流和传播。

《和三门窦寺丞见寄》不仅仅是一首诗作,更是魏野内心世界的反映。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是对魏野个人生活的一种记录,也是对宋代文人群体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