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秘丞赴阙

诏下儒中选将臣,众推何处避君恩。
图书官职人间美,斧钺威权阃外尊。
兰省交朋迎适愿,棠郊寒士送销魂。
功成伫听居藩翰,肯忆渔樵在水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秘丞赴阙》是宋代著名诗人魏野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创作于宋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政治地位和权力的重视,也揭示了文人在官场中的生存现状与内心情感。

从文学形式上来看,《送王秘丞赴阙》是一首典型的宋诗。它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格式要求诗句对仗工整,韵律协调,体现了宋代诗歌追求形式美的特点。魏野作为宋初的隐逸之士,其诗歌往往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理想生活的态度,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对比魏野其他作品的风格,可以看到他倾向于晚唐时期的诗歌风格,注重诗歌的构思精巧和意境深远,这也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

从主题内容看,诗中表达了对王秘丞赴任的期待和祝福。魏野在诗中通过描述朝廷选将的情景,以及自己在兰省(即翰林院)的交游朋友对他赴任的欢迎和在棠郊(即长安郊外)寒士对他送别时的感伤,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支持。诗中的“功成伫听居藩翰,肯忆渔樵在水村”表达了诗人对王秘丞未来成就的期盼,以及对彼此友谊的珍视。

从艺术手法上看,《送王秘丞赴阙》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例如,“图书官职人间美,斧钺威权阃外尊”,通过“图书”与“斧钺”(古代武器)的象征意义,展现了王秘丞职务的重要性及其在朝廷中的尊贵地位。同时,通过对“兰省交朋迎适愿,棠郊寒士送销魂”的描述,表达了对王秘丞即将离开的不舍和对寒士的同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

《送王秘丞赴阙》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期望的诗歌,也是魏野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艺术结晶。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特色,也能从中领悟到诗人对于友情、权力与责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