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霄登秀楼

暝色秀林霏,危楼挹翠微。
静中知必寿,乐矣自忘归。
道话清堪对,尘襟净欲飞。
金丹在何许,我欲扣玄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洞霄登秀楼》是宋代诗人魏克愚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描绘了山林景色的宁静与深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游洞霄登秀楼》的作者是魏克愚。魏克愚(1219-1269),字明己,号靖斋,是邛州蒲江人。他是理宗宝祐年间的官员,在徽州为政,以先务知人、民安其化的政绩而著称。
  2. 原文翻译:原诗如下:“暝色秀林霏。云容山态媚。” 首句“暝色秀林霏”描绘了傍晚时分朦胧光线下秀美的树林。次句“云容山态媚”则通过云和山的姿态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3. 整体赏析:魏克愚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首句“暝色秀林霏”中,“暝色”指的是傍晚时的昏暗色彩,“秀林霏”则形容树林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的景象。这种描写不仅营造了一个幽深静谧的氛围,还传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次句“云容山态媚”,则是对云和山的美丽姿态进行的赞美,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和谐与美好。
  4. 注释讲解:对于不熟悉古诗词的读者,可以通过注释和讲解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其背景。例如,“暝色”指的是黄昏时天色渐暗的色彩,“秀林霏”中的“秀”是指秀丽,“霏”是雨后轻飘的样子,整个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山林在傍晚时分的美丽景象。
  5. 创作背景: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对理解其深层含义至关重要。《游洞霄登秀楼》的创作时间是在景定三年,当时魏克愚以两浙的身份任职。他的政治生涯和对自然的热爱使得他有机会深入自然,体验并创作了许多描绘山水之美的作品。
  6. 名家点评:许多文学评论家对魏克愚的诗歌有着高度评价。他们认为魏克愚的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能够深刻表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
  7. 作品鉴赏:通过对《游洞霄登秀楼》的鉴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词的风格特点以及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到见解。

《游洞霄登秀楼》不仅是一首诗歌,也是对宋代山水诗风的一次集中展示。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崇高敬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