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井不可到,玉泉聊可寻。
马行穿乱石,人语入深林。
川迥沙明色,溪喧谷响音。
我来方六月,云榭一披襟。
谒仙翁祠书山荪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仙翁祠书山荪亭》是宋朝诗人韩绛的作品。
《谒仙翁祠书山荪亭》是韩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下面将具体解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原文
玉井不可到,玉泉聊可寻。
马行穿乱石,人语入深林。
川迥沙明色,溪喧谷响音。
我来方六月,云榭一披襟。译文
玉井难以到达,只能寻找附近的玉泉。
马儿在穿行于乱石之间,人们的话语深入森林中。
河流广阔清澈见底,溪水喧哗声在山谷中回荡。
来到此处正值六月,我在这里披散着衣襟。赏析
《谒仙翁祠书山荪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场景。诗中“玉井不可到,玉泉聊可寻”表达了作者对无法直接到达的美景的喜爱及寻找的乐趣。接着“马行穿乱石,人语入深林”则形象地刻画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川迥沙明色,溪喧谷响音”进一步描绘了水流、沙砾和声音交织在一起的美妙景象。“我来方六月,云榭一披襟”透露出诗人身处其中,心情舒畅的状态。
除了对诗歌本身进行赏析外,还应该注意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历史价值。《谒仙翁祠书山荪亭》不仅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可能蕴含着某种哲理或是对仙境的追求。同时,作为文学作品,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宋代的文学风格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谒仙翁祠书山荪亭》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赢得了后人的喜爱,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自然、生命和艺术关系的视角。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韩绛的综合了解,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