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无逸兄下第归

丰林分首各消魂,兄弟伤离况玉昆。
初谓过都留虎脊,又令点额向龙门。
往闻淮北雪花大,归值江南梅雨昏。
欲寄短书无别语,年来花柳自村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无逸兄下第归》是宋代诗人谢薖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姓名与字号:谢薖,字幼槃,号竹友,出生于江西省临川,是一位著名的宋代诗人。他的诗文与从兄谢逸齐名,当时人称二谢。
  • 科举与文学成就:谢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成功中第。尽管遭遇了落榜的挫折,但他并未放弃文学创作,以诗歌抒发情感,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1. 诗歌原文
  • 开头部分:“丰林分首各消魂,兄弟伤离况玉昆。”这两句描绘的是两位兄长在分别时的情景,他们因为各自的不幸而感到忧伤和失落。
  • 中间部分:“初谓过都留虎脊,又令点额向龙门。”描述了他们原本期待能通过科举仕途上达青云,却因命运多舛未能如愿。
  • 结尾部分:“往闻淮北雪花大,归值江南梅雨昏。”表达了旅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家乡变化的无常。
  • 结尾部分:“欲寄短书无别语,年来花柳自村村。”反映了他虽有心寄书问候家人,但因书信难以到达而表达不出更多的话来,只能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来寄托思念之情。
  1. 主题与寓意
  • 兄弟情谊:这首诗通过描述兄弟之间的离别和重逢,体现了深厚的手足之情。
  • 人生挫折:通过科举未遂的经历,反映了人在逆境中求索和挣扎的精神。
  • 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中提到的“淮北雪花”与“江南梅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意象,也暗含着诗人对故乡风物变迁的感慨。
  1. 写作背景与时代意义
  • 个人经历:谢薖本人曾参与科举考试并落榜,他的这种亲身经历让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的情感共鸣。
  • 时代背景:宋代科举竞争激烈,许多士人通过科举实现阶层上升,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功。这首诗可能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 文学作品的价值: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当时文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了解宋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1. 艺术特色与手法
  • 使用典故与象征:《闻无逸兄下第归》中融入了许多古典诗词中的典故和象征,如“虎脊”、“龙门”等,这些元素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文化底蕴。
  • 抒情手法:诗人在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抒情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诗意。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既有宋诗的豪放之气,又有婉约之美,体现了谢薖独特的语言风格。

《闻无逸兄下第归》不仅是一首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艺术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