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笔三首 ·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

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介绍

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六十四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反映了苏轼晚年落荒艰苦的生活与乐观豁达的心境,从中亦可看出作者和儋州人民的密切关系。这是第三首,反映诗人和儋州人民的深厚感情。组诗笔调恬适闲远,情韵俱佳,充分体现了作者超旷闲逸的心境与诗境。

注解

祀灶:祭灶神,古代五祀之一。《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汉以前祀灶在夏天举行。后传说汉代阴子方腊日晨见到灶神,并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逐以腊日为祀灶日。旧时风俗多以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

膰(fán):古代祭祀用的烤肉。《史记·孔子世家》:“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这里“膰”当动词“馈”,进食于人。

赏析

清·纪昀评这组诗第三首:“真得好。”

清·王文诰评这三首诗:“平淡之极,却有无限作用,未易以情景论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