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极父挽诗

高堂元祐脚,下泽少游乡。
自得林泉趣,不登声利场。
年方荣四豆,日已下三商。
有子翁无咎,存心味更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杨极父挽诗》是南宋诗人魏了翁为悼念友人杨极父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品格的极高评价,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下面将具体介绍该诗:

  1. 作者简介
  • 魏了翁,字华父,号鹤山,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诗作多以抒发壮志、歌颂忠诚和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作品原文
    高堂元佑脚,下泽少游乡。
    自得林泉趣,不登声利场。
    年方荣四豆,日已下三商。
    有子翁无咎,存心味更长。

  2. 作品注释

  • “高堂元佑脚”中的“元祐”指的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相对安定;“元祐脚”则是比喻某人出身高贵,具有元祐年间人物的高尚品格。
  • “下泽少游乡”中,“下泽”指汉末隐士张良曾隐居的下邳,这里用来形容杨极父具有古代隐士的淳朴之风。
  • “自得林泉趣”中的“林泉”指山林泉水之趣,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远离尘嚣、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 “不登声利场”中的“声利场”是指名利场或权位场,表示杨极父不愿涉足其中,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简朴、纯粹的生活方式。
  1.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杨极父生活环境与性格特征的描述,展现了他不同于世俗的生活方式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 诗中的对比手法,如“下泽少游乡”与“高堂元祐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效果,使得杨极父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故人高尚品格的敬意,也体现了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和思考。
  1. 创作背景
  • 杨极父作为一位具有深厚学问和高尚品德的人,其生平和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因此成为了魏了翁诗歌创作的一个很好的题材。

《杨极父挽诗》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作品,更是魏了翁对友人杨极父高尚品格的颂扬和对淡泊名利生活方式的推崇,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