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杨伯升

趁虚鸡犬杂,清有草玄家。
支径开山嘴,长桥过水涯。
岁寒梅弄蕊,春到柳舒芽。
城里归时晚,年华与物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杨伯升》是一首源自明代的七言绝句,由江西泰和籍的文学巨擘杨士奇所作。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杨士奇(1365年—1444年),字东里,号东里山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江西泰和,早年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成才,并最终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杨士奇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包括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等,其政治生涯长达四十余年。

  2. 诗歌原文
    夏日炎炎,夏口驿前风物清幽,竹林之中,一片清凉。一枝竹子在岁末时分,犹如玉石一般晶莹剔透,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洁的情操。诗人以此寄情于远行的朋友,表达了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和美好的祝福。

  3.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寄杨伯升》这首诗通过对夏口驿前清新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竹子在岁末时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美的赞赏。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充满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将竹子比作玉石,不仅突出了竹节的清雅高洁,也寓意着朋友的品格如玉般坚贞不屈。同时,诗中的“一枝岁暮清于玉”一句,更是将竹子的纯洁与坚韧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1. 文化价值
  • 历史地位:《寄杨伯升》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貌。诗中的清新自然和高雅情怀,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
  • 影响传承:此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它不仅被广泛传颂,还多次被后世学者研究和引用。其优美的诗句和深邃的含义,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寄杨伯升》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是杨士奇对友人深情厚意的寄托,也是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赞美。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