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轩

六月炎炎苦旱灾,斯民何罪守非材。
炉烟未断浓云合,神物潜驱好雨来。
苗槁复苏青易见,鬓愁虽喜白难回。
也知慰我三农望,膏泽应须遍九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雨轩》是宋代颜耆仲创作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六月的酷暑干旱景象和对神物的祈盼,表达了对于天降雨水的期盼以及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下面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与时代背景
  • 作者颜耆仲:《喜雨轩》的作者是宋代的颜耆仲,他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其他作品中,例如《喜雨轩》的原文和译文注释等。
  • 历史时期:该诗创作于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鼎盛、思想活跃的一个时期。
  1. 诗作内容与风格
  • 描写旱情:诗中“六月炎炎苦旱灾”直接描绘了当时严酷的气候情况,展现了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艰苦。
  • 表达期盼:诗人对上天降雨的期盼溢于言表,“也知慰我三农望,膏泽应须遍九垓”反映了他对广大民众的关怀和希望。
  1. 诗歌主题探讨
  • 民生疾苦:通过对旱灾的描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民生疾苦,以及诗人对这种状况的深切关注。
  • 自然与人文的联系:诗中提到“苗槁复苏青易见”,表现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的敬畏之情。
  1. 艺术手法与效果
  • 意象运用:《喜雨轩》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炉烟、浓云、神物等,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情感表达丰富而真挚,诗人以自己的视角展现了对旱灾的同情以及对雨水的渴望。
  1. 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 反映社会问题:这首诗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旱灾问题,以及人民生活的压力,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 文化传承:作为文学作品,《喜雨轩》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情感,还传递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认知。

《喜雨轩》不仅是颜耆仲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宋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