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天台则上人还浙东

溪南溪北鸟啼处,树头树底梅已空。
绝叹不如木上座,伴君千叠夕岚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天台则上人还浙东》是宋代诗人苏庠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风格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介绍
  • 苏庠(生卒年不详),字季坚,号东斋老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交游密切。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诗句原文
    溪南溪北鸟啼处,树头树底梅已空。
    绝叹不如木上座,伴君千叠夕岚中。

  2. 诗句翻译

  • “溪南溪北鸟啼处”,描绘了溪流两岸的宁静景象,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
  • “树头树底梅已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已经过去,梅花凋零的感慨。这里的“空”字,既指梅花已经凋谢,也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 “绝叹不如木上座”,诗人用“木上座”比喻自己与上人的关系,表示自己无法与之相比,感到十分遗憾。
  • “伴君千叠夕岚中”,意味着上人在归途中经历了层层山岚的陪伴,展现了旅途中的壮丽景色。
  1. 创作背景
  • 根据现有的资料,这首诗可能是在宋哲宗绍圣年间(约1095年前后)所作。这一时期,苏庠因反对新党而多次被贬,他的创作常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感。
  1. 文化意义
  • 《送天台则上人还浙东》不仅仅是一首送别诗,它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时光流逝的哲思。这种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事变迁的感叹,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使得自然景物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态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送天台则上人还浙东》不仅展现了苏庠高超的诗歌技艺,更体现了他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独特的美学追求。这首诗不仅是苏庠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审美趣味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