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枯连夏火,洗濯待秋霖。
都邑沟渠净,郊原黍豆深。
流膏侵地轴,晴意动风琴。
谁似臣居易,先成喜雨箴。
次韵朱光庭司谏喜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朱光庭司谏喜雨》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苏辙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赞美,以及对社会和谐的期盼。诗的内容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政治清明和自然灾害的敏感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中追求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
《次韵朱光庭司谏喜雨》是一首表达对自然景象及政治清明的颂扬之作。通过对夏日干旱后秋霖降临时的景象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诗中的“焦枯连夏火,洗濯待秋霖”两句,形象地描述了夏季旱情严重、大地焦灼的景象,而秋霖的到来则预示着万物复苏的希望。这种对比突出了自然的循环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隐喻了社会由困境向繁荣的转变。“都邑沟渠净,郊原黍豆深”进一步展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暗示着国家治理得当、百姓生活安定。
诗中“流膏侵地轴,晴意动风琴”描绘了雨水滋润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景,如同大自然的音乐唤醒了沉睡的生灵。这里的“风琴”不仅指自然界的声音,也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次韵朱光庭司谏喜雨》还蕴含着诗人对政治清明的期望与赞美。诗中提到“谁似臣居易,先成喜雨箴”,意味着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一样,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为国家治理的楷模。这种对前辈的仰慕之情,也显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自己职责的认识。
《次韵朱光庭司谏喜雨》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更深层次地体现了苏辙的政治理想、哲学思考和艺术风格。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不断研究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