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幸十分熟,雨过三日霪。
初晴尚未伏,半夜卷重阴。
细筑场无隙,轻推磨有音。
惊闻诸县水,一晒直千金。
杀麦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杀麦二首》是苏辙的一首著名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和丰收景象的深刻感受。下面将从诗歌原文、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诗歌原文:
雨后麦多病,庾中蛾欲飞。
不辞终日暑,幸脱半年饥。
潦水来何暴,秋田望已微。
农夫愚可念,此报定谁非。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田间雨后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传达出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情感。诗中的“麦幸十分熟”与“稼穑之艰难”形成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劳成果的珍视和对自然条件的无奈。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反映出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对公正和公平的渴望。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杀麦二首》采用了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如“细筑场无隙,轻推磨有音”描绘了劳动场景的细致之美,“惊闻诸县水,一晒直千金”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此外,诗人还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将丰收与农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
文化背景:苏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宋代文人中,他们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因此,《杀麦二首》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状况,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杀麦二首》是苏辙以诗歌形式反映农民生活的佳作,其丰富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